陳氏收藏閩臺先賢書畫展

陳氏收藏閩臺先賢書畫展展期|1月18日至2月5日展地|金門縣文化局第二展覽場、特藏室正值本縣建縣111週年之際,由文化局主辦,陳采丰女士策辦此次閩台先賢書畫展,本次展覽品為陳采丰女史之收藏品,共計約120位書畫家、120餘組書畫作品。

此次展出閩臺金先賢文獻作品難得少見,歡迎鄉親,利用春節連假走訪展廳,充充電,來一趟知性之旅。

此為研究閩台美術史重要的一環,民眾可藉此認識金門及台灣早期先賢與其書畫的淵源、傳承、風格。

文化局表示歡迎鄉親利用春節連假,來一趟書畫藝文之旅。

這些先賢書畫家們,部分來自大陸,部分原籍金門、台灣,研究其履歷、生活、書畫的風格和內容,可幫助我們了解當時金門及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文化聯繫。

金門及臺灣因臨近大陸,人文及地理上自然息息相關,來臺移民主要閩粵,而以福建為多。

論臺灣的美術活動,除了原住民雕刻、繪畫之外,論主要美術文化依現有之文獻所載,仍以明末閩粵移民入墾,中原文化被及臺疆,始有文獻可循。

臺灣漢人的美術活動,應溯自明鄭時代,三百餘年前,鄭成功來臺後,随之也有美術活動,經過清朝的經營,自然有了相當成就。

至日治時期之前,臺灣的美術發展,跟明清整個大國藝術潮流一樣地,以文人風格的傳統書畫為主流。

臺灣明清書法風格,共分三個時期:明鄭時代臺灣書法藝術的濫觴;清初的帖學時期;道光中葉以降的碑學加入時期;日治時代碑帖互為消長时期。

這也是此次展出的重點。

明清時代臺灣之文化史,實為一部「科舉史」,而科舉考試,又最重書法,書法藝術之承傳,端籍科舉文人之力達到顛峰,帖學即為代表,從諸多文人的館閣體可見。

道光中葉以後的碑學加入時期,主要是以金門書家呂世宜將碑帖、金石學帶入台灣,故呂世宜有「台灣金石學之父」的雅稱。

一系列書家如鄭鴻猷、鄭貽林、吳如玉、王了庵等等的書家都與呂世宜的書風傳承習習相關。

臺灣明清的繪畫藝術,其畫風與中原地區乃血脈相連,當時中原受元明兩代的影響,仍舊承襲文人尚水墨寫意的畫風,所以臺灣的繪畫也就接續了這個大傳統主流。

就繪畫流派而言,明清時代至光復,大部分移民來自於閩粵兩地,所以當時流行於浙閩一帶揚州八怪的畫風。

難免對臺灣畫家的表現有所影響。

以當時臺灣地處蠻荒...